鸠摩罗什(343-413年):后秦时龟兹人。其父原为印度婆罗门,世袭高位,后落发,远投龟兹。在龟兹与王妹成婚。鸠摩罗什七岁随母落发,往来西域各国,拜问名师,研习佛典。他初学小乘,后遍习大乘,并通晓汉语,名闻西域各国。苻秦建元十五年(379年),高僧释道安在长安,竭力奖赏译经工作,闻听游学龟兹归国的和尚介绍罗什在西域的崇高威望,就劝苻坚迎他来华。建元十八年(382年),苻坚遣吕光等出动军队西域,嘱吕光攻下龟兹时,赶快送罗什入关。建元二十年(384年),吕光攻陷龟兹,得罗什,但因吕光不奉佛,又见罗什未达高年,便以常人对待,还时常使他乘牛和劣马来捉弄他。次年(385年),苻坚被杀,吕光割据凉州,自立为凉主,罗什随至凉州。姚兴嗣位,于弘始三年(401年)出动军队凉州,凉主吕隆兵败屈服,罗什总算得以东入长安,时年五十八岁。姚兴对罗什非常尊敬,待以国师之礼。弘始四年(402年),罗什住逍遥园西明阁,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开端译经。据《出三藏记集》,他先后译经三十五部,二百九十四卷。罗什的翻译工作,成果空前。在内容上,他首次体系介绍了依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;在翻译文体上,一变曩昔真诚古风,开端运用意译之法,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承受了解,而为义学拓荒了宽广园地。鸠摩罗什先后译出《中论》《百论》《十二门论》《般若》《法华》《大智度论》《阿弥陀经》《维摩经》《十诵律》等经论,有体系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学说。鸠摩罗什译经总数说法不一,《出三藏记集》称三十五部、二九四卷,《开元释教录》则说七十四部、三八四卷。
真理(499-569年):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,原名拘那罗陀。梁武帝中大同元年(546年)八月来华。太清二年(548年)八月到建业,受梁武帝礼敬,使住宝云殿。正欲从事译经时,发作侯景之乱,脱离建业。太清四年(550年)到富春(今浙江富阳),县令陆元哲迎住私宅,为招集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,安置译场,请他翻译。是年十月起,始译《十七地论》《中论》等,不久因世乱间断。尔后,他因战乱避居各地,先后流寓豫章(今江西南昌)、新吴(今江西奉新)、始兴(今广东曲江)、南康(今江西赣县)、晋安(今福建晋江)、梁安(今广东惠阳一带)、广州等地,日子极不安靖,一度欲自杀摆脱。真理在华时期,虽因世乱,不遑宁处,但他译出的经典部卷之多,仍为一起诸译师所不及。据《历代三宝记》所载,他翻译的著作有四十八部、二百三十二卷(内有重出和他家混入的),《开元录》刊定其译籍为三十八部、一百一十八卷。
玄奘(600~664),名陈袆,洛州 缑氏(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)人。梵文名:摩诃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,唐言:大乘天,Mahā摩诃(意思为大)yāna耶那(乘)deva提婆(天)。通称三藏法师,俗称唐僧。唐高僧,释教专家、旅行家,与 鸠摩罗什、真理并称为中国释教三大翻译家,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。本姓陈,名袆。洛州缑氏(今河南偃师缑氏镇)人。落发后遍访释教名师,因感各派学说纷歧,可贵结论,便决计至天竺学习释教。唐太宗贞观三年(公元629年,一说贞 观元年),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,历经困难抵达天竺。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。后又游学天竺各地,并与本地专家论辩,名震五竺。经十七年,贞观十九年(公元645年)回到长安。e组织译经,共译出经、论七十五部,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。所译佛经,多用直译,笔法严谨,丰富了祖国古代文明,并为古印度释教保留了珍贵典籍,世称"新译".曾编译《成唯识论》,证明"我"(主体)、"法"不过是"识"的变现,都非实在存在,只要破除"我执"、"法执",才干到达"成佛"境地。所撰又有"大唐西域记》,为研讨印度、尼泊尔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主要资料。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,如元吴昌龄《唐三藏西天取经》杂剧,明吴承恩《西游记》小说等,均由其业绩衍生。不空(705-774年):原名智藏,不空是他受灌顶的号。狮子国(今斯里兰卡)人,年少落发,十四岁在阇婆国(今印度尼西亚爪哇)遇金刚智三藏,随来中国,开元八年(720年)到洛阳。开元二十九年(741年),不空奉朝廷之命,赍送国书往狮子国。因是大唐来使,他在故国遭到殊礼招待,停留三年,收集很多佛典,有陀罗尼教《金刚顶瑜伽经》等八十部,大小乘经论二十部,合计一千二百卷。回大唐后数年,值安史之乱。他被困安禄山军队攻陷的长安,仍秘密派人和肃宗通消息。至德二年(757年)肃宗还都,给予他极高礼遇。在肃宗还都后的十七年中,不空得到朝野倾心信奉,广译显密经教,灌顶传法,教化颇盛。
摘自网络